“少有大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核心词义 :
“少”指年轻时期;“大志”指远大的志向或理想。整个成语强调在年少时就具备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典故来源
该成语出自《续资治鉴·宋太宗真宗时期·寇准传》,原文为“准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描述寇准年少时便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
历史人物佐证
范仲淹 :年少时便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常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最终成为北宋名臣。
宗悫 :南朝范晔《梁书·宗悫传》记载,他年少时便立志“乘风破浪”,后成为抗金名将。
结构 :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近义词 :壮志凌云、胸怀天下、鸿鹄之志。
反义词 :胸无大志、碌碌无为。
他自幼受到父亲影响, 少有大志 ,18岁便考入清华北大。
这位年轻科学家 少有大志 ,专注于新能源研究,已取得多项突破。
与“年少轻狂”不同:“年少轻狂”多指行为轻率、不守规矩,而“少有大志”侧重于积极进取的精神。
综上,“少有大志”是褒义词,常用于形容年轻人具有前瞻性、责任感和拼搏精神,是个人成长与事业成功的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