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这一成语与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紧密相关。该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情成功后,曾经出过力的人被抛弃或遭杀害。
具体背景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曾为奴仆多年。复国后,他任用文种、范蠡等谋臣整顿国政,最终击败吴国。但勾践深知功臣可能面临“鸟尽弓藏”的命运,因此在吴国灭亡后,他选择功成身退,让范蠡弃官经商,自己则改名陶朱公,保全了两人性命。
相关人物
勾践 :越王,成语主人公,通过卧薪尝胆实现复国。
范蠡 :越王重要谋臣,协助勾践灭吴后主动隐退。
文种 :越王初期重要辅佐者,被勾践赐死。
历史评价
这一典故反映了古代君主对功臣的复杂态度:既需依靠功臣成就霸业,又需防范功高震主的风险。范蠡的隐退体现了其远见,而勾践的结局则常被后世作为权谋与悲剧的典型案例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