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僵尸资产”的定义和分类,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僵尸资产指那些长期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但仍在资产负债表中占用的资产。其核心特征包括:
失去价值创造能力 :无法通过正常运营产生现金流或收益;
持有成本高 :维护、管理或折旧成本超过其带来的经济利益;
市场流动性差 :难以在市场上有效交易。
僵尸企业资产
无法偿还债务、长期亏损且运营效率低下的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如设备、土地)、无形资产(如专利、商标)及长期股权投资。
负动产
指持有成本高于收益的不动产,例如:
老旧房产:难以出租或出售,维护成本高;
存量公房:未市场化交易的住房资产(如广州2000多套待处置公房)。
特殊领域僵尸资产
金融领域 :如低评级债券(利率债市场部分债券因流动性需求被高估);
加密领域 :市值高但实际用途有限的代币(如部分加密货币年费用极低)。
僵尸企业 :特指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其资产可能包含僵尸资产,但范围更广;
公共绿地 :通常指城市中未投入使用的土地,属于固定资产但非企业资产。
不同机构对“僵尸资产”的界定可能有所差异。例如,破产清算中的“僵尸企业”资产多指进入程序前未清理的财产,而金融领域的“僵尸资产”则侧重市场流动性和价值创造能力。需根据具体场景分析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