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是货币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构成和功能如下:
基础货币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流通中的现金(M0)
包括纸币和硬币,是经济中直接用于商品和服务的支付手段。
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规定比例(如10%)保留的存款,用于保障银行流动性。
超额准备金 :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基础上自愿持有的额外现金,用于应对临时流动性需求。
银行库存现金
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用于日常运营和清算。
货币性债务属性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如存款准备金),而非其资产或非货币性债务。
货币创造基础
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量,中央银行可以影响银行体系的存款创造能力,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例如,增加基础货币可促使银行扩大贷款,进而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货币供应。
流动性核心
基础货币是货币体系中最具流动性的部分,其他货币(如M1、M2)均以它为基础衍生派生。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调控基础货币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调控基础 :基础货币的变动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原动力”。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可通过货币乘数公式表示:
$$M = frac{1 + c}{r}$$
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c$为公众持有现金的比例,$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以上内容综合了中央银行学、货币银行学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涵盖基础货币的构成、特点、功能及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