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给导师写信是建立学术联系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具体指南:
主题明确
使用“姓名-报考专业-成绩”格式,例如“李明-计算机专业-总分380分”,便于导师快速识别重点。
称呼规范
知晓导师姓名与职称时,使用“尊敬的[导师姓氏]老师”;
性别未知时,使用“尊敬的[导师姓名]老师”;
避免使用“教授”等模糊称呼。
结构清晰
开头 :简明介绍身份(姓名、本科院校、专业、考研分数);
正文 :
表达对导师研究方向的兴趣,提及具体研究课题;
展示个人优势(如成绩、科研经历、竞赛获奖等);
提出问题或请求(如复试建议、课题合作等);
结尾 :感谢导师阅读,附上联系方式,表达期待交流的意愿。
自我介绍
突出本科成绩(专业排名、奖学金);
简述科研经历(项目参与、论文发表);
说明选择该导师的具体原因(如研究方向契合度)。
表达兴趣与动机
阅读导师的论文或项目,提及具体启发点;
阐述对该领域的长期规划(如发表论文、参与科研项目)。
展示优势与价值
量化成绩(如专业排名前10%);
附上PDF简历或成绩单;
提及跨校或调剂的原因(如本地无合适院校)。
提出建设性请求
优先询问复试流程、注意事项等实用信息;
避免请求学术成果评审等敏感内容。
邮件规范
语言简洁通顺,避免口语化表达;
检查拼写、语法错误,确保专业性;
不开启“已读回执”功能,避免打扰导师。
附件准备
附上PDF简历、成绩单、获奖证书等材料;
若有相关项目经验,可附上项目报告或代码。
跟进与反馈
发送后主动查看邮件状态,及时回复导师;
若未收到回复,可间隔1-2周再发送。
通过以上步骤,既能展现专业素养,又能有效建立与导师的信任关系,为考研复试和后续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