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表上存货的构成需根据具体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和会计准则进行区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通常包括:
原材料
未加工或部分加工的物料,如金属、布料、零部件等。
在产品
已投入生产但尚未完成的产品,需进一步加工后方可销售。
产成品
已完成全部生产流程并检验合格,可对外销售的产品。
库存商品
已加工完成但尚未销售的商品,通常存放在仓库中。
包装物
用于包装产品的容器、材料等。
低值易耗品
单位价值较低且使用年限较短的工具、用具等。
委托加工物资
企业委托外部单位加工的材料或商品。
委托代销商品
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商品。
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已发出但尚未收到款项的商品。
在利润表中,存货相关的变动项目包括:
销售成本 :消耗的原材料、人工及制造费用。
存货跌价准备 :因价格下跌需计提的减值准备。
分类标准差异
会计准则对存货分类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材料采购”与“原材料”的划分需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资产与费用的区别
存货属于资产,而销售成本属于费用,需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
期末计量
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需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可能涉及跌价准备的调整。
科目名称 | 具体内容 |
---|---|
原材料 | 未加工的金属、布料等物料 |
在产品 | 已投入生产但未完工的半成品 |
产成品 | 已检验合格可销售的产品 |
库存商品 | 直接用于销售的商品 |
包装物 | 包装容器、材料等 |
低值易耗品 | 一次性消耗的用具、工具等 |
通过以上分类和注意事项,可全面掌握报表中存货的构成及核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