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贸易措施是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免受国际竞争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工具,主要分为进口限制和出口鼓励两类。以下是具体措施及分类:
关税壁垒
通过征收进口关税提高外国商品价格,降低其竞争力。例如,对钢铁、陶瓷等关键行业实施高额关税。
进口配额
限制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直接控制市场供应。例如,摩洛哥对土耳其钢铁制品设定16项技术标准并限制进口量。
反倾销措施
针对以低于成本价倾销的外国商品,采取临时反倾销税或承诺征收反补贴税。
反补贴措施
对接受政府补贴的外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税,打击不正当竞争。
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
以环保、安全等名义设置技术标准,限制外国商品进入。例如,欧盟对中国螺丝、螺母等产品实施严苛标准。
贸易救济措施
包括临时进口限制、出口管制等,应对紧急情况(如保障国内产业安全)。
出口补贴
直接财政补助或间接优惠(如低息贷款),降低出口成本。例如,美国对农业产品、新能源设备提供补贴。
货币贬值
通过汇率调整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增强国际竞争力。
出口信贷与保险
提供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支持,鼓励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行政手段 :如《对外贸易法》赋予政府调查贸易影响、采取救济措施等权力。
区域贸易协定 :通过关税减免、原产地规则等优惠措施保护成员国产业。
历史阶段划分 :重商主义、幼稚工业保护、超保护贸易、新贸易保护主义等。
实施目标 :平衡国家独立、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自由化。
注意 :贸易保护措施需在WTO规则框架内实施,否则可能引发贸易战或制裁。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需通过多边协商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