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专业跑步护膝的码数需要结合科学测量和个体差异,以下是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准备工具 :使用软尺,确保其柔性和准确性。
腿部姿势 :保持小腿自然垂直于地面,大腿与地面呈30度夹角。
基准点定位 :
从膝盖中心向上14厘米处画基准点;
从膝盖中心向下12厘米处画基准点。
测量数据 :
水平测量大腿粗细,分别记录上腿围(膝盖上方)和下腿围(膝盖下方)。
码数 | 上腿围范围(cm) | 下腿围范围(cm) |
---|---|---|
S码 | 30.5~35.6 | 无明确下腿围范围 |
M码 | 34.3~38.1 | 无明确下腿围范围 |
L码 | 36.8~41.9 | 无明确下腿围范围 |
XL码 | 40.6~45.7 | 无明确下腿围范围 |
注意 :不同品牌存在1-2cm的差异,建议先试穿,选择略微紧一点的款式,避免过紧影响活动或过松失去支撑效果。
体重与体型 :体重较大者建议选大一号,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活动场景 :长跑建议选高弹性材料(如记忆棉)的护膝,短跑或高冲击运动需关注髌腱固定设计。
试穿调整 :活动时膝盖微屈状态试穿,确保髌腱稳定环与髌骨对位良好。
若测量数据在两个尺码之间,建议选大一号;
优先选择带有可调节松紧或LP(锁定扣)设计的护膝,提升舒适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有效避免因尺码不当导致的运动损伤,同时确保护膝的防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