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财务审计是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和要点:
了解医院业务结构
梳理收入来源(如医保结算、门诊/住院收费、财政拨款等)和支出项目(如药品采购、设备购置、薪酬发放等),明确审计重点领域。
风险评估
识别高风险领域,如医保资金使用、药品回扣、设备采购漏洞等,制定针对性审计方案。
制定审计方案
明确抽样方法(如分层抽样检查大额支出)、数据采集范围(如HIS系统日志、采购合同台账等)及审计团队分工。
收入审计
核对HIS系统数据与银行流水,检查医保结算单据与回款匹配性,防范虚假病例套取资金。
支出审计
抽查药品/设备采购合同,对比市场价,验证供应商资质及采购流程合规性,追踪大额维修费及外包服务。
资产盘点
突击盘点药房库存,对比账面数据,检查过期药品处理及账实不符情况。
内控测试
验证“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如收费员轮岗)、审批权限合规性(如院长签字权限金额)。
问题汇总与分类
汇总截留收入、虚假采购等问题,按严重性分为重大缺陷、一般缺陷。
整改建议
提出引入电子发票系统、建立供应商黑名单等改进建议。
报告编制
编制审计报告,明确问题描述、整改建议及跟踪计划。
整改回访
3个月后回访检查问题整改情况(如资金追回、流程完善)。
效果评估
评估整改措施有效性,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收入完整性 :检查是否存在手工退费绕过系统、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行为。
合规性 :确保医保结算、药品采购等符合国家政策及医院内部规定。
风险防控 :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异常支出、库存积压等风险点。
公立医院审计需结合政府性质,重点关注财政拨款使用、大宗采购合规性;私立医院则可参考企业审计模式,侧重市场化运营风险。审计过程中需保持独立性,综合运用检查、监盘、访谈等方法获取直接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