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计价是会计核算中的核心环节,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成本确定是存货计价的基础,涉及存货取得或生产过程中所有必要支出的核算。具体包括:
采购成本 :包括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入库前的加工整理费用及税费(增值税除外);
自制存货成本 :涵盖制造过程中所有实际支出,如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
外委加工成本 :由委托加工材料或半成品价值、加工费、运输费、包装费等构成;
投资者投入成本 :通过资产评估确定价值后,按评估确认金额入账。
企业需根据存货特性和管理需求选择合适的计价方法,常见方法包括:
个别计价法 :适用于不可替代、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如设备、定制产品);
先进先出法(FIFO) :假设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适用于物价稳定或上涨时,可减少成本高企的存货对利润的影响;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以月初库存加本月入库总量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简化核算但可能滞后于实际成本波动;
移动加权平均法 :每次收货后重新计算平均成本,及时反映库存变动,但计算频率较高。
为确保财务报表准确性,需对期末存货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
可变现净值测试 :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调整存货账面价值,防止高估资产;
损耗处理 :合理损耗计入成本,异常损耗需查明原因后处理;
期末结存核算 :根据所选计价方法计算发出和期末存货成本,更新资产负债表。
不同计价方法会影响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例如FIFO在通胀时可使报告利润更高。企业通常根据存货流动性、价格波动性及管理成本综合选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要求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