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政策决策是企业管理应收账款的核心环节,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信用标准
企业设定接受客户的最低信用要求,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信用标准包括客户的信用历史、支付记录、行业状况等。
信用期限
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长度。信用期限越长,销售额可能增加,但坏账风险也越高。企业需平衡风险与收益。
现金折扣政策
为鼓励客户提前付款,企业可提供现金折扣。例如,“2/10,n/30”表示10天内付款可享2%折扣,30天内全额付款无折扣。
收款政策
包括应收账款的监控、逾期货款的追索方式(如电话催收、法律诉讼)及坏账处理政策。合理的收款政策可减少坏账损失并维护客户关系。
客户信用评估
收集客户财务报表、支付记录等信息,运用“五C”系统(品质、能力、资本、条件、信用)进行定性分析,并计算风险系数。
方案设计与收益计算
收益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减变动成本)减去固定成本(如管理费用、坏账损失)。
成本 :包括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占用资金利息、管理成本及现金折扣成本。
税前损益 :收益减成本,选择税前损益最大的方案。
方案选择与优化
通过差量分析法比较不同方案的税前损益,若差量收益大于差量成本,则选择该方案。需注意固定成本范围假设。
企业战略 :扩张期可能放宽信用政策以促进销售,成熟期则需收紧以控制风险。
市场环境 :经济繁荣时客户信用状况较好,反之需提高信用标准。
产品特性 :高价值产品可允许较长信用期,低价值产品需缩短信用期。
企业需定期评估信用政策效果,根据客户信用变化、市场动态调整信用标准、期限及收款策略,确保政策与经营目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