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财务造假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判断,结合财务数据与非财务信息进行交叉验证。以下是关键分析方法和识别要点:
虚增收入
虚构交易 :通过虚假合同、阴阳合同(公开合同金额小、实际合同金额大)或突击交易(如期末前集中收款后转出)虚增收入。
关联关系转移 :长期挂账关联方应收款,避免坏账计提。
毛利率异常
毛利率显着高于或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与经济周期无关,可能涉及收入虚增或成本控制问题。
利润波动与现金流不匹配
利润大幅增长但现金流未同步增长,或存在大额应收账款但无实际回款,需警惕。
资产质量恶化
存货周转率异常下降(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30天增至60天),或存货积压伴随跌价准备不足。
固定资产异常增加但缺乏相应投资,可能通过虚构产量实现。
负债与权益异常
存贷双高(短期借款与货币资金比例过高,如超过10%)或货币资金与利息收入不匹配(利息收入低于货币资金2%)。
股东权益与利润不匹配(如利润大幅增长但股东权益未同步增加)。
银行流水异常
非工作日大额资金流转(如周末还款)、突击交易或关联公司频繁往来,可能涉及资金腾挪。
利息收入与货币资金比例异常(低于2%)或现金流入与流出不匹配。
资金循环操作
通过预付款项虚增收入,或利用“抽屉协议”隐藏债务,实现资金体外循环。
行业与竞争环境
企业业绩与行业趋势严重背离,或市场份额突然扩大但无合理解释,需警惕。
管理层行为与治理
决策者频繁变更、内部控制失效或存在重大诉讼,可能增加造假风险。
关键科目审查
通过银行询证、往来款函证、存货/资产盘点等核实交易真实性。
应收账款占比超过5%、存货周转率异常时,需深入调查。
趋势分析与比率指标
利用动态恒等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验证财务数据逻辑性,结合历史数据与同行业对比发现异常。
关注政策与合规风险
识别会计政策模糊地带导致的被动性造假行为,如通过会计估计操纵利润。
财务造假往往涉及多维度协同操作,需从收入、利润、现金流及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分析中寻找矛盾点,并结合非财务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对于大额交易和异常数据,应通过银行流水、合同凭证等原始资料追溯源头,最终依赖专业审计发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