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校防控措施需结合校园环境特点和疫情风险等级制定,主要分为日常防控、环境管理、健康监测和应急响应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个人防护习惯
勤洗手,使用含酒精洗手液或流动水清洁手部,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后。
佩戴口罩,尤其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掩口鼻,或使用肘部遮挡。
行为规范管理
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拥挤推搡,上下楼梯靠右行走。
减少课间操时间,避免长时间聚集。
校内不串门、不扎堆,线下活动尽量线上开展。
物理防护手段
定期通风换气,教室、宿舍保持空气流通,操作间、储藏室重点区域定时开窗。
对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场所进行每日清洁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桌椅表面。
垃圾桶定期消毒,垃圾集散地保持清洁。
设施维护保障
检查空调、通风设备运行状况,确保通风效果。
配备足够洗手液或消毒液,并在卫生间、教室等区域设置放置点。
日常健康监测
建立晨午检制度,测量体温并记录异常情况。
学生每日上报健康信息,包括体温、身体状况等。
疫情追踪与隔离
对因病缺课师生进行追踪,落实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报告相关部门配合处理。
预案制定与培训
制定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定期开展疫情防控培训,提高师生应急处理能力。
联动机制与资源保障
建立与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社区等部门的联防联控机制。
配备必要的防疫物资,如口罩、消毒剂、体温计等。
注意事项 :
根据当地疫情风险调整防控措施,低风险地区可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中高风险地区需持续强化管控。- 寄宿制学校需实施网格化管理,非寄宿制学校可灵活调整管理策略。- 定期通过家长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防疫知识宣传,形成家校共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