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虽取得显着进展,但仍存在以下核心不足:
关键基础部件依赖进口
新型传感器、高性能液压件、大功率变频技术等核心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制约了装备自主化水平。
系统集成能力薄弱
先进制造系统(如MES、ERP、PLM)和工业网络技术尚未实现全面国产化,导致系统集成难度大、成本高。
原始创新不足
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导致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标准体系不完善
数据格式、接口协议等缺乏统一标准,阻碍了不同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共享。
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
具备AI、物联网、数据分析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制约了技术应用和系统开发。
技能型人才不足
需要培养既懂技术又具操作技能的工人,但当前此类人才供给不足。
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弱
海量实时数据难以有效收集和实时分析,影响决策效率。
安全与隐私隐患
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较高,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
“信息孤岛”普遍
企业内部存在信息系统与自动化设备、供应链之间的信息壁垒,数据流通不畅。
资金与技术投入不足
尤其中小企业缺乏自主资金,难以承担智能化改造的高昂成本。
政策落实不到位
地方政策执行差异较大,产业激励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技术路线混乱
工业4.0、CPS等概念泛滥,企业缺乏明确技术路线和可借鉴案例。
短期行为倾向
部分企业为争取政府项目,过度追求表面化建设(如大规模机器人、立体仓库),忽视实际效益。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需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强化基础研究、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未来需通过产教融合、企业联合攻关等方式,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