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
覆盖欧盟成员国及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是全球首个多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
英国排放权交易制(UK ETS)
世界首个广泛实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成立于2003年,全球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交易平台。
澳大利亚国家信托(NSW)
主要具有象征性意义,非严格意义上的碳交易市场。
截至2025年1月,中国已建立7个区域碳交易市场:
北京绿色交易所(原北京环境交易所)
专注碳排放配额(BEA)、CCER交易及老旧机动车淘汰服务,是国家级碳交易试点平台。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TJEA)
中国首家综合性环境能源交易平台,涵盖国际及地方碳种。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SHEA)
全国规模最大的碳交易机构,业务包括碳排放权、CCER及碳金融产品。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PHCER)
国家级试点交易所,管理广东省政府指定的碳排放配额。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SZEA)
全国首个启动碳交易的试点城市,交易深圳本地碳排放配额。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注册登记系统所在地,交易湖北省碳排放配额。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
交易重庆市碳排放配额,支持绿色金融发展。
交易机制 :全球主要市场采用“总量控制与交易”(Cap and Trade)和“基准线与信用”(baseline and Credit)两种机制。
市场覆盖 :截至2024年,全球碳市场覆盖约18%的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全球近1/3人口。
中国碳市场发展 :2021年启动全国碳交易试点,未来计划覆盖更多地区并完善监管体系。
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涵盖全球及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机构、运作机制及最新发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