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学校的称呼因时代和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夏代
最早的学校称为“校”,主要用于祭祀礼仪和基础教育。
商代
继续使用“校”的称呼,但已出现“序”作为初级学校的别称。
周代
贵族子弟 :学宫(如太学、东学等)
一般学校 :序(商代)或庠(周代)。
春秋战国
私学 :由孔子创立,如杏坛
特殊机构 :稷下学宫(齐国)、鸿都门学(文学艺术)、宫邸学校(宫廷礼仪)。
秦汉及以后
中央官学 :太学(汉代)→国子学(西晋)
地方官学 :郡国学、府学等
私人书院 :白鹿洞、岳麓等(唐宋至明清)。
官学
由政府设立,如太学、国子学,培养官僚人才。
私学
由私人创办,如孔子杏坛、稷下学宫,面向平民。
蒙馆
儿童启蒙教育机构。
高等学府
如辟雍(诸侯)、稷下学宫(诸侯以上)、太学(中央)。
泮宫 :贵族子弟学校,诸侯级别
辟雍 :最高学府,仅限皇族子弟
成均 :春秋时期齐国设立,与稷下学宫并称“齐国两大学”。
早期以“校”为统称,后分化为“序”“庠”等不同层级;
西周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体系,至秦汉发展为官学与私学并立;
儒家私学的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以上名称反映了古代教育从氏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转型的过程,不同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礼制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