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股权结构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化改革,但也带来了诸多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同股不同价现象
同一公司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两者价格差异可达数十倍,导致市场定价机制失效。非流通股因流动性差、交易成本高,其价值难以真实反映公司整体价值。
供需失衡风险
非流通股占比较高(通常约三分之二),若突然转为流通股,可能引发市场供过于求,导致股价大幅下跌,影响市场稳定性和投资者信心。
控制权与收益权矛盾
非流通股股东(如大股东)关注资产增值和控制权,而流通股股东更关心股价表现和短期收益。这种差异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可能出现“一股独大”或“一股独霸”现象,损害中小股东权益。
道德风险与短视行为
非流通股股东可能为自身利益(如并购重组)而忽视公司长期发展,导致管理层出现短期化决策,甚至操纵股价获取私利。
决策效率低下
股东间利益诉求差异导致公司决策缓慢,重大决策常需经过复杂博弈,影响公司运营效率。
内控机制薄弱
非流通股股东可能通过关联交易或资源控制获取不当利益,削弱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增加经营风险。
信息披露失真
为维护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上市公司可能过度披露对前者有利的财务信息,导致信息透明度下降,违反“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市场信任危机
股权分置问题频发(如大股东圈钱、并购失败)削弱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阻碍资本有效配置。
搭便车与道德风险 :部分员工成为合伙人后缺乏工作动力,或通过短期业绩提升获取不当利益。
融资能力受限 :股权结构不合理影响投资者信心,导致公司难以通过股权融资支持发展。
改革建议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通过非流通股转送股、回购等方式逐步解决存量问题,但需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机制,平衡股东权益,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