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前面临的技术“卡脖子”问题,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芯片与半导体
中国芯片设计能力较强,但高端制造(如7/5纳米工艺)仍依赖进口设备(如光刻机、EDA软件)和材料(如高纯度硅片、光刻胶)。 - 突破方向 :需在光刻机、EDA工具链及材料国产化上取得突破。
航空发动机
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长期落后于欧美,尤其在高温补燃、涡轮泵系统等关键部件上存在差距,导致军用飞机性能受限。
高端数控机床
五轴联动、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制约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
光刻机
全球最先进光刻机被少数国家垄断,中国需突破该设备以实现芯片制造自主化。
深海探测与开发
拥有“蛟龙”号等先进潜水器,但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仍需提升。
特高压输电技术
8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技术成熟,但高端设备(如绝缘子、控制系统)仍依赖进口。
量子通信与计算
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技术处于国际前沿,可应用于国防和信息安全。
工业软件
非嵌入式软件(如CAD/CAM系统)大部分依赖进口,自主化程度较低。
高温超导材料
电学和热学性能优异,但大规模应用技术尚未成熟。
生物技术
基因测序、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受制于美国技术封锁。
真空蒸镀机 :芯片制造关键设备,曾长期被国外垄断。
航空钢材 :高端航空发动机叶片等材料需突破国产化瓶颈。
精密测量仪器 :高精度光学/电子测量设备仍依赖进口。
中国正通过加大科研投入、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式突破“卡脖子”技术。例如,中科院将美国限制清单转为科研任务清单,加速光刻机、芯片等领域的攻关。未来需持续聚焦基础研究,突破核心设备与材料,推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