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是一个多维度的汉语概念,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道德准则
义理指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事规范,强调“义”(正义、公正)与“理”(道理、法则)的结合。例如《韩非子·难言》中提到:“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这句话表明,仅有正直的度量未必被接受,但完整的义理更可能被遵循。
儒家经义学问
义理特指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强调通过经义阐发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自宋代以来,这种学问逐渐发展为理学体系,被称为“义理之学”。例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强调行动需符合伦理道德。
宋明理学将义理提升为哲学核心概念:
“理”的范畴 :与“天理”结合,成为二程哲学的最高范畴。程颢主张“天理”需通过内心体悟,强调“自家体贴”。
与“事功”的对立 :程朱理学区分“穷理”(探求普遍道理)与“致用”(实践功效),认为需先明义理,后行事功。
在古代文辞中,义理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容,需通过文字表达普遍适用的道理。例如《礼记·礼器》称义理为“礼之文”,强调礼制背后的道德逻辑。
总结 :义理既包含具体的道德规范,也涵盖哲学思考,是儒家伦理与理学体系的核心要素,对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