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宽松政策主要包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调整,具体措施及特点如下:
提高财政赤字率与加大支出
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强度和进度,重点支持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及科技创新,以拉动需求和促进经济复苏。
优化支出结构与精准投放
财政资金将更倾斜于惠民生、促消费、稳增长等领域,强化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支持,增强地方财力以兜牢“三保”底线。
防范化解风险与可持续发展
在扩大支出的同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确保财政平稳运行,为长期经济复苏奠定基础。
利率与准备金率调整
央行通过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信贷政策优化
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扩大对重点工程、中小企业、绿色产业及消费信贷的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2025年延续“适度宽松”基调,综合运用降准降息、量化宽松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稳定市场预期。
“组合拳”策略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财政通过支出撬动需求,货币通过流动性支持实体,形成政策协同效应。
风险防范 :在刺激经济的同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避免过度宽松引发通胀,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2008年应对危机 :曾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与货币宽松,帮助经济快速复苏。
2025年新周期调整 :在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通过超常规政策组合应对国内需求不足与外部冲击,旨在稳定增长与结构优化。
以上政策通过“财政+货币”双轮驱动,既注重短期需求刺激,也兼顾长期结构转型,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调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