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通常通过以下主要指标进行衡量: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反映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变化,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使用频率最高、最普遍。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衡量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反映生产环节的价格压力,通常作为CPI的先行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
通过名义GDP与基年不变GDP的比率计算,反映整体经济中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
批发物价指数(WPI)
反映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批发价格变动,对通胀趋势有预示作用。
国民生产总值(GNP)平减指数
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基准计算价格变化,涵盖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所有经济活动。
核心CPI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CPI,更能反映消费价格的基本走势。
PPI同比降幅 :如2024年PPI同比下降2.2%,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反映工业品价格压力缓解。
各国通常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3%的范围内,认为该区间既能保持物价稳定,又不会抑制经济增长。例如:
2023年中国CPI同比涨幅0.2%,低于3%目标;
2024年中国CPI同比涨幅0.2%,核心CPI持续回升。
物价稳定需综合监测CPI、PPI、GDP平减指数等多维度数据,通过政策调控(如货币供应、财政政策)实现目标。2023-2024年中国的数据表明,通过“保供稳价”措施,物价水平保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