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留学孙博士(孙卫东)的经历,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梳理:
学术背景
孙博士1985年以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录取,15岁就读于江阴南菁高级中学,后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少年班,19岁赴美留学,先后在布鲁克林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学位。
学术贡献
在美期间发表32篇SCI论文,多篇收录于《物理评论》等顶级期刊,曾获李政道奖学金,并在核物理领域取得显着成就,成为国际物理学界新星。
早期职业发展
博士后阶段,孙博士曾获得物理代课机会,月薪达1.1-1.2万美元,生活条件优越。
职业挫折与困境
2000年后转向华尔街工作,年薪达13-14万美元,但面临巨大工作压力。
2007年起陷入精神崩溃,妻子离异,逐渐流落街头,经历16年流浪生活,靠乞讨、捡拾为生。
争议性决策
孙博士在公派留学后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并长期居留,引发公众对“公派留学生不爱国”的讨论。
支持者认为其个人发展受限,建议给予理解和帮助。
反对者认为其违背公派协议,应承担责任。
社会支持与现状
2024年1月,孙博士在纽约街头获志愿者帮助安置,但精神状况仍需进一步治疗。
目前仍居无定所,依赖社会救助,未来去向成谜。
孙博士早年学术成就斐然,但后期因职业选择、家庭变故及精神问题陷入困境。其经历反映了海外留学群体在文化适应、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挑战,也引发对公派留学生责任与归国意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