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市场体系,其涵盖范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碳排放权交易
包括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
碳金融衍生品交易
涵盖碳期货、碳期权、碳远期、碳掉期等衍生工具,帮助市场参与者进行风险管理和套期保值。
融资工具
碳质押、碳回购、碳托管等,支持减排项目的资金需求。
碳资产证券化产品、碳中和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
支持工具
碳指数(如碳排放强度指数)提供市场参考。
碳保险、碳咨询与测量服务(如排放监测、碳足迹评估)。
供给方 :包括项目开发商、减排实体卖家、国际金融组织、碳基金、技术开发转让商等。
需求方 :涵盖减排需求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及金融机构。
中介机构 :交易所、担保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提供交易平台、信用担保及合规服务。
根据交易标的不同,碳金融市场可分为:
基于配额的市场 :如欧盟EU-ETS、北美自愿减排交易体系(NEXUS)。
基于项目的市场 :如《京都议定书》减排指标分配、澳大利亚NSW计划。
我国碳金融市场已形成覆盖配额交易、核证减排量及碳金融产品交易的体系,市场主体持续多元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未来,随着碳交易覆盖范围的扩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碳金融市场将进一步深化其资源配置功能,推动绿色转型。
以上内容综合了全球及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典型特征与发展脉络,涵盖核心交易、工具、参与者及分类体系,为全面理解碳金融市场提供了框架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