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工具可分为传统三大工具和现代多元化工具,具体如下: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需按法律规定将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央行,通过调整这一比率可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例如,提高准备金率可收紧货币供应,降低准备金率则释放流动性。
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商业票据进行贴现,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规模。再贴现率降低可鼓励银行增加贷款,反之则抑制贷款。
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等金融工具,通过调节市场流动性影响基础货币供应量。例如,购买债券注入流动性,出售债券回收资金。
利率政策
包括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逆回购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等,通过影响借贷成本调节经济活动。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除法定准备金率外,还包括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灵活控制银行流动性。
公开市场操作创新工具
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满足不同期限流动性需求。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针对特定领域进行信用调节。
汇率政策
通过外汇储备管理、汇率中间价调整等手段影响汇率,间接调节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
直接信用控制与间接信用指导
直接信用控制 :如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等。
间接信用指导 :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影响银行信贷方向。
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2008年后引入,包括超低利率、量化宽松(QE)、资产购买计划等,用于应对金融危机等特殊经济环境。
工具类型 | 代表工具 | 调节目标 | 调节方式 |
---|---|---|---|
传统工具 |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 货币供应量、流动性 | 价格调节(利率、准备金率) |
现代工具 | MLF、SLO、LPR、碳减排专项再贷款等 | 中期流动性、结构性需求 | 价格调节(利率)+数量调节(基础货币) |
数量工具 (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总量。
价格工具 (如利率政策)通过改变借贷成本影响经济主体行为。
结构性工具 (如支农再贷款)针对特定领域实现精准调控。
以上工具需结合使用,以实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