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流水线工时的计算需要结合具体生产场景和需求,以下是常用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
适用于已知日产量或月产量的情况,公式为:
$$
text{标准工时} = frac{text{一天作业时间}}{text{一天产量}}
$$
需注意:
作业时间需扣除设备维护、物料准备等非生产时间;
产量需以实际合格品计算。
将流水线拆分为多个工序,分别测出各工序单件产品的标准工时,再求和:
$$
text{标准工时} = sum (text{各工序标准工时})
$$
适用场景:
工序差异较大时;
需精细管理各工位效率时。
通过秒表记录熟练工人在标准条件下的作业时间,计算平均值后乘以(1+宽放率):
$$
text{标准工时} = text{观测时间} times (1 + text{宽放率})
$$
宽放率包括:
管理宽放(10%-20%);
生理宽放(5%-10%);
疲劳宽放(5%-10%)。
以生产一个完整产品所需的周期时间为基础,乘以(1+宽放率):
$$
text{标准工时} = text{周期时间} times (1 + text{宽放率})
$$
周期时间可通过日/月工作时间除以预定产量获得。
考虑作业前准备、实际操作及员工疲劳等因素:
$$
text{标准工时} = (text{准备时间} + text{操作时间}) times text{员工人数}
$$
适用于需动态调整工时的人员配置场景。
工时标准设定 :需结合行业规范、设备性能及员工技能水平确定,避免过高或过低;
周期时间计算 :若以月为周期,需将月工作日数(21.75天)乘以8小时,超过167小时按150%、300%支付加班工资;
数据采集 :建议使用秒表、工时记录表等工具,确保数据准确性。
建议根据流水线特点选择合适方法,并定期复核工时标准,以适应生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