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指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上证系列指数
上证综合指数(1990年发布):覆盖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A股、B股),以总股本为权数,是沪市“晴雨表”。
上证50指数(1999年发布):由50只流动性强、规模大的蓝筹股组成,反映上海大型企业表现。
上证180指数(1999年发布):包含180只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介于上证50与综合指数之间。
深证系列指数
深证成指(1991年发布):覆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A股、B股),偏重成长型公司,反映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深证100指数(2001年发布):由100只流动性强的股票组成,代表深圳市场核心资产。
创业板指(2010年发布):专注创业板企业,反映高科技和成长型公司的整体表现。
中证系列指数
沪深300指数(2005年发布):覆盖沪深市场60%市值,由300只大中型股票构成,是市场基准指数。
中证500指数(2006年发布):包含500只中小盘股票,反映中小型企业整体表现。
中证100指数(2006年发布):由100只最具流动性和代表性的股票组成。
国证系列指数
由深交所下属公司编制,覆盖沪深两市股票,但样本股数量较少。
上证红利指数 :反映高股息率股票表现。
深证红利指数 :聚焦深圳市场高股息企业。
主要采用 市值加权法 ,即指数成分股的权重与其市值成正比。例如:
上证50:选取上海市场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
沪深300:综合沪深两市市值最大的300只股票。
市场监测 :如上证综指反映整体市场走势,创业板指追踪科技成长领域。
投资工具 :指数基金(如沪深300、中证500)以这些指数为基准,便于投资者进行被动投资。
以上指数覆盖了不同市场层次和行业类型,投资者可根据风险偏好选择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