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预算法是通过利润指标与其他相关经济指标的比例关系来确定目标利润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销售收入利润率法
目标利润 = 预计销售收入 × 测算的销售利润率
适用于销售业绩可预测的情况,销售利润率可参考历史平均或行业标准。
成本利润率法
目标利润 = 预计营业成本费用 × 核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
通过成本控制基础确定利润目标,适用于成本结构相对稳定的企业。
投资报酬率法
目标利润 = 预计投资资本平均总额 × 核定的投资资本回报率
适用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强调资本使用效率。
利润增长百分比法
目标利润 = 上期利润总额 × (1 + 利润增长百分比)
适用于希望保持稳定增长的企业,需结合历史数据设定增长率。
标杆对比法
以企业历史最高水平或行业领先企业为基准确定目标利润,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企业。
比例预算法的优势在于简单易行且与业务指标直接相关,但需注意:
选择合适的基数(如销售收入、成本或投资额);
利润率指标需结合行业特性和企业战略合理测算;
需定期复核和调整,避免因比例固定导致的预算僵化。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方法,企业可更科学地制定预算目标并监控执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