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考试体系中,考进士的完整流程和名称如下:
院试
由地方官主持,是科举的入门考试,通过者称为“童生”,取得生员资格后才能参加更高层级考试。
乡试(解试)
由州县知县主持,分为县试和府试两个阶段,通过者称为“举人”,是省级考试。
会试
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为“贡士”,属于中央级考试,主要考察对四书五经的运用及策论能力。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或委派大臣代行),是科举的最高层级考试。进士科作为常科中难度最高的一科,其录取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主要考试内容 :
诗赋 :唐代进士科以诗赋为主,要求考生创作诗赋各一篇,考察文学才华。
策论 :部分考试内容包含时务策(政治见解)或杂文(如《老子》解读、时事分析)。
地位与影响 :
进士科是唐代最重要的考试科目,录取难度最高,地位远超其他常科,是进入官僚体系的主要途径。
考试内容演变 :
唐初进士科以时务策为主,唐玄宗时期增设诗赋为重要内容,至宋朝时形成“诗赋+策论”的固定模式。
特殊案例 :
唐玄宗曾破例赐予非进士出身者进士及第,如供奉女婿因担心落榜而求情,最终获此殊荣。
综上,唐朝考进士的完整流程包含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其中进士科作为核心科目,以诗赋和策论为主,录取者可获高官厚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