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达对母亲感激之情的诗句,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游子吟》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深情,以"寸草心"比喻子女的孝心,难以报答母恩。
《别老母》 - 黄仲则
"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通过"白发"与"柴门"的意象,展现母爱的伟大与子女的愧疚。
《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以"棘心"比喻子女的顽皮,反衬母亲的辛劳与无私。
《劝孝歌》(多版本)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通过日常细节描写,如"干卧""湿眠",体现母爱的细致与伟大。
《别老母》 - 黄景仁
"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以"白发"与"柴门"的意象,展现母爱的伟大与子女的愧疚。
《十五》 - 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通过"邗沟"的阻隔,表达对母亲牵挂的思念。
《题陈景明梅庐》 - 戴复古
"手栽梅核待成林,慈母当年属望深。梅未成林人已往,空酸孝子一生心。"
以梅树比喻子女的成长,反衬母亲的期望与遗憾。
《别生母》 - 谢肃
"阿母衰年赖有儿,儿今不幸母何依。母恩难报儿心苦,万岁千秋不尽悲。"
直抒胸臆,表达对母亲衰老的无奈与感恩的矛盾。
总结 :古代诗句多通过"缝衣""柴门""梅树"等意象,含蓄表达母爱;近现代诗句则直抒"愧疚""牵挂"等情感。现代创作中,诗人常以"梅核成林"等隐喻延续传统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