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分为不同阶段和题型,具体如下:
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考试要求考生深入解读经典,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
八股文
采用固定格式,包含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六段,强调对仗工整、声调准确,需用古人语气写作。
童试
考查基础知识和写作能力,通过者称为秀才,具备参加更高一级考试的资格。
乡试
每三年举行一次,主要考核经义、子史、诗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具备做官资格。
会试
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除文章外增加策问(考察政治、经济等能力),考中者称为贡士,可参加殿试。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核策问(经史时务策),决定最终录取名单。
诗文 :会试中需创作诗文,考察文学功底。
体育与历史 :部分时期要求掌握射箭等武艺,以及对历代历史的分析。
法律与天文 :需熟悉大明律法及天文学知识。
强调对经典的理解与程式化写作,八股文成为唯一正式文体。
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录取者多为经世致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