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修订的《会计法》及相关法律规定,财务造假的处罚分为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两类,具体如下:
罚款金额大幅提高
对单位罚款:若违法所得≥20万元,可处违法所得1-10倍罚款;若无违法所得或不足20万元,可处20-200万元罚款。
对直接责任人罚款:一般情况10-50万元,情节严重可达200万元。
其他处罚
财政部门可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
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单位撤职、开除。
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若财务造假行为构成犯罪(如虚报利润、偷税等),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二百零一条 :逃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30%且金额≥10万元,或因逃税被二次处罚又逃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偷税金额1-5倍罚金;逃税数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且金额≥30万元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金额1-5倍罚金。
《刑法》第二百零二条 :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等,对单位判处罚金(50万-500万元),对直接责任人处虚报金额5%-15%的罚款。
《公司法》 :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等行为,可责令补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虚报金额5%-15%的罚款。
税务处罚 :偷税、逃税等行为由税务机关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
罚款依据 :新法采用“违法所得倍数罚款”机制,处罚力度与违法情节挂钩,体现了“过罚相当”原则。
职业禁入 :涉及会计人员的,五年内禁止从事会计工作。
以上措施综合了罚款、吊销资格、行政处分及刑事责任,形成多层次监管体系。建议企业加强内部合规管理,避免因财务造假面临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