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结合权威资料综合分析如下:
传统捕捞方式破坏生态平衡
部分地区仍使用电力捕鱼、沙套网等破坏性渔具,尤其在繁殖季节捕杀亲鱼,导致鱼类种群结构失衡。例如赣江峡江段因电力捕鱼导致鲤、鲫、鲶等鱼类产卵场严重破坏,渤海湾对虾、黄姑鱼等经济鱼类产卵场基本消失。
捕捞强度持续偏高
近30年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年均衰退率从13%降至4%,但资源量仍处负增长,主要经济品种(如大黄鱼、对虾)产量大幅下降。
工业废水污染
工厂未达标排放的粪大肠菌群、石油类、重金属等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泊,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导致鱼类繁殖力下降、幼体存活率降低。例如赣江峡江段氨氮、石油类超标23.38%、9.17%,总汞超标6.59%。
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化肥流失至水体,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健康。
资源产权不清
渔业资源所有权归属模糊,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利益矛盾突出,导致禁渔期、禁渔区执行不力。
监管能力不足
渔政执法力量薄弱,部分渔民违规捕捞现象屡禁不止,执法设备和技术落后。
气候波动影响
气候异常导致鱼类迁徙模式改变,影响捕捞效率。
水利工程干扰
水库、航道等工程建设破坏鱼类洄游通道,如赣江梯级开发影响鱼类繁殖环境。
渔业政策与市场机制 :传统捕捞业依赖高投入、低效益模式,转型压力大。
种苗与病害防治不足 :种质退化、养殖病害频发,进一步削弱渔业资源恢复能力。
需从源头控制污染、规范捕捞行为、完善管理制度,并推动渔业向生态化、可持续方向发展。例如:
实施严格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加强执法力度;
推广生态友好型捕捞技术,减少对繁殖期的干扰;
完善水产品加工与市场体系,提高渔业附加值。
(综合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