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学校应从教学管理、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
定期开展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优质课比赛等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
实施“1+X”融党建模式,通过党员教师示范、团队协作,推动教学创新。
优化教学方式
推行集体教研制度,针对学情制定学科提升方案,突破教学难点。
采用项目化、情境化作业设计,减少重复性任务,提升课堂效率。
严格作业管理
建立作业“四化”机制:差异化(分层布置)、随堂化(结合课堂练习)、项目化(跨学科任务)、情境化(生活化应用)。
坚决杜绝随意增加作业量,通过教师自查、学生反馈、家长沟通等多渠道监督。
控制作业总量与难度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层布置作业,避免机械重复,确保作业内容具有针对性。
除检查性作业外,减少书面作业量,增加预习、阅读、实践类任务。
完善作业评价体系
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家长反馈三位一体机制,关注过程性学习。
将作业完成情况与综合素质评价挂钩,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延时服务与社团活动
实行“5+2”延时服务模式,每天提供2小时以上校本课程,涵盖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
设立社团活动室,支持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项目,培养特长。
社会实践与综合素养培养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开展跨学科主题班会、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创新思维。
建立监督评估体系
每学期进行体质达标测试,将数据纳入教师考核;通过家长问卷、教师日志等方式实时监控作业完成情况。
设立“减负监督岗”,对违规布置作业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
加强家校沟通
定期举办家长会,宣传“双减”政策意义,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成绩与升学压力。
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可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