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相同境遇或心境
曾丰《迎仓使李监丞八绝·其二》:
“枯死犹堪作香供,不同桃李混泥沙。”
以枯木与桃李对比,表达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赵蕃《木犀四首·其二》:
“真同落落石为枕,宁愧区区沙筑堤。”
以石枕与沙堤类比,彰显坚守气节的品格。
李商隐《柳枝五首·其一》: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通过询问是否同乡,隐含漂泊无依的共鸣。
二、描绘自然景观的相似性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以六月西湖与四时风光对比,突出其独特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通过空间距离的对比,强调精神共鸣的“同”。
三、表达离别与思念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冰心玉壶比喻坚守操守,隐含对亲友的思念。
李煜《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同到牵牛织女家。”
用神话传说表达对永恒爱情的向往。
四、哲理与人生感悟
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体现物我合一的哲学思想。
韩愈《师说》(虽为散文,但含诗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阐述教育本质的共通性。
注:部分诗句存在多义性,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诗未含“同”字,但常被误传。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