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诗词文赋及策论,考试内容因朝代不同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院试(童生试)
由各省学政主持,考生为“童生”,通过后成为“秀才”。
乡试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主要考查经义、策论等,通过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于京城举行,考查策论及儒家经义,通过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参加,决定进士名次及官职授予,第一名称“状元”。
隋唐时期
进士科 :以诗赋为主,常考《诗经》《楚辞》等;
明经科 :考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背诵与解释。
宋朝
取消诗赋、帖经等科目,进士科以策论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经义为主。
明朝
仅设进士一科,考试内容严格限定经义,采用八股文格式。
明清时期
除常规考试外,增设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特别科目。
内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 ,强调对经典的背诵与阐释;
形式逐渐规范化 ,从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层级分明;
录取标准严格 ,注重文章结构与论点逻辑。
古代科举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员,对封建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但后期也暴露出僵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