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保护措施是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政策手段,主要分为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和质量保障措施三类:
关税征收
通过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增加其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从而保护本国产业。 - 反倾销关税 :针对以低于成本价倾销的进口商品征收额外关税。
关税配额
设定进口数量或金额上限,超过限额征收高额关税或禁止进口。 - 绝对配额 :固定限制进口数量或金额;
竞争条件下的配额 :根据国内产业状况动态调整。
数量限制
进口配额 :直接限制商品数量,超过配额征收关税;
自愿出口限制 :出口国应进口国要求限制出口,缓解贸易摩擦。
价格控制
反倾销措施 :对倾销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或补贴国内产业;
价格承诺 :要求出口商承诺不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技术壁垒
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如环保、安全标准)限制进口。 - 认证要求 :商品需通过第三方认证(如有机认证、能源效率标准)。
绿色壁垒
以环保为名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商品进口。
贸易协定限制
通过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限制特定商品的进口。
产品认证与标准
要求进口商品符合国家安全、环保等标准,如欧盟的REACH法规。 - 认证体系 :包括产品检验、生产工艺监管等环节。
检验检疫制度
对进口商品进行物理、化学检测,排除不合格或有害物质。 - 口岸检查与抽检 :优先检查高风险产品,发现问题及时召回。
追溯与责任机制
要求供应商提供生产、运输记录,建立问题商品追溯体系。
知识产权保护 :打击仿冒、盗版,促进创新;
补贴与出口优惠 :对国内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对出口商品提供关税减免。
贸易平衡 :过度保护可能引发贸易伙伴反制,降低消费者福利;
透明度 :非关税壁垒需公开透明,避免引发贸易争端。
以上措施需结合具体经济形势和产业需求综合运用,以实现保护本国产业与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