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水寒”的诗句,主要出自战国时期荆轲的《易水歌》,其全句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该诗句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刺杀秦王嬴政的史实。燕太子丹为激励荆轲,命人在易水岸边击筑作乐,荆轲在悲壮的乐声中吟唱此诗,表达视死如归的决心。
“风萧萧兮易水寒”
通过“风萧萧”(秋风瑟瑟)和“易水寒”(江水寒冽)的意象,营造出悲壮苍凉的氛围,烘托出荆轲赴死的决绝与悲壮感。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荆轲视死如归的信念,彰显其无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该诗句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成为中国古代悲壮诗的代表作,被后世文人广泛传诵。例如:
柳永在《八声甘州》中化用为“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意境相似;
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亦借风声渲染战场氛围。
易水 :位于河北省易县,是燕国南界河流,因荆轲刺秦故事闻名;
同类意象 :其他诗人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王安石(“遥知不是雪”)等也用“遥知”表达对远方的感知,但情感基调不同。
综上,《易水歌》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仅是荆轲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成为中国文学中象征忠诚与牺牲的经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