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宋代文言诗代表作,全诗通过描绘庐山不同视角的景象,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以下是具体解析:
前两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横看),从侧面看则是高耸的山峰(侧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察,庐山的形态各异,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是因为身处山中,视角受限;
这两句诗以庐山为喻,说明人们往往因立场局限而无法全面认识事物,需跳出局部才能把握整体。
该诗作于北宋神宗七年(1084年),当时苏轼49岁,因屡次被贬黄州后再度出贬岭南,途经江西庐山游览时所作。- 西林寺位于庐山西麓,是苏轼游览后题诗的地点,成为其庐山诗的代表作。
认识论意义 :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提醒人们要超越主观偏见,从更广阔的视角观察问题;
方法论启示 :通过“横、侧、远、近”的对比,苏轼倡导结合多角度分析,以达到“知全貌”的境界。
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写景与哲理完美结合,成为宋代诗坛的典范;
后世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附:相关作品
苏轼另有《庐山二胜》等记游诗,但《题西林壁》因蕴含普遍哲理,成为其最具传诵价值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