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一减数分裂的考试内容,通常涵盖以下核心知识点,需结合理解与记忆:
定义与范围
有性生殖生物在形成配子(精子/卵细胞)时进行的细胞分裂,通过两次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染色体变化
染色体仅复制一次,但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最终形成单倍体配子。
染色体数目减半(如人类由46,000条变为23,000条)。
减数分裂Ⅰ
前期Ⅰ :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发生交叉互换(非姐妹染色单体重组)。
中期Ⅰ :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同源染色体分离。
后期Ⅰ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Ⅰ :染色体、DNA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Ⅱ
与有丝分裂类似,但无同源染色体,仅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交叉互换
通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基因,增加遗传多样性。
染色体异常
畸形染色体(如21三体)可能由减数分裂异常导致。
进化意义
通过产生遗传多样性,促进物种适应环境变化。
特征 | 减数分裂Ⅰ | 减数分裂Ⅱ | 有丝分裂 |
---|---|---|---|
染色体复制 | 是 | 否 | 是 |
染色体数目 | 减半 | 不变 | 不变 |
结果细胞类型 | 单倍体配子(精子/卵细胞) | 单倍体配子 | 二倍体体细胞 |
染色体行为分析
通过图像识别染色体在各个时期的排列(如四分体、联会)。
遗传规律应用
结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或分离定律分析杂交后代的基因型。
综合应用题
结合有丝分裂、遗传规律及减数分裂图像进行综合分析。
交叉互换 仅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同源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Ⅱ中消失;
精子需变形为具鞭毛的成熟精子,卵细胞无需变形。
建议结合教材图示和思维导图进行系统复习,同时通过历年高考真题巩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