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黑五类”股票是指具有较高风险且估值可能偏离实际价值的五类股票,具体包括:
定义 :流通盘或自由流通股本小于5亿(部分定义要求小于1亿)的上市公司股票。
特征 :市值小、公司规模有限、业务稳定性较弱,易受资金操控,股价波动剧烈。
定义 :上市时间不足1年(或2013年12月31日之后)的股票。
特征 :业绩尚未被市场充分验证,估值存在不确定性,存在较大炒作空间。
定义 :最近三年(如2019-2021年)年均净利润低于1分钱(即0.01元)的公司。
特征 :盈利能力弱,可能持续亏损,存在退市风险,股价通常较低且交易不活跃。
定义 :总市值小于50亿,或依赖单一题材(如资产重组、政策概念等)支撑价格的股票。
特征 :缺乏长期业绩支撑,炒作依赖短期热点,价格波动与题材相关性强。
定义 :营收连续三年增长率低于20%(如2011年30%、2012年10%、2013年5%),但总市值仍小于50亿的股票。
特征 :表面呈现增长趋势,但实际成长能力弱化,存在估值泡沫风险。
垃圾股 :部分定义将“垃圾股”纳入黑五类,指业绩差、治理混乱或濒临退市风险的公司。
风险提示 :黑五类股票因估值泡沫和业绩不确定性,易导致投资者高位被套,建议谨慎投资。
以上分类标准在不同来源中略有差异(如小盘股的流通股本门槛、次新股的时间界定等),但核心概念一致,均强调风险与估值偏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