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通过 乡试 考试并取得合格者被称为 举人 。以下是具体说明:
乡试
性质 :省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合格者称谓 :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
性质 :国家级考试,由礼部主持,举人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故称“春闱”。
合格者称谓 :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
性质 :皇帝主持的最终考试,贡士参加,决定进士排名。
合格者称谓 :进士,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乡试内容 :主要考四书五经,采用八股文形式,竞争极为激烈,录取率极低。
社会意义 :举人作为基层官职的入门资格,中举后可获得官职(如知县),同时是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提升。
科举四级 :院试(童生/生员)→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
称谓差异 :唐代以前称“举子”,宋朝开始正式使用“举人”称谓。
综上, 乡试 是古代科举制度中决定能否成为举人的关键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