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协议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正式确立劳动关系前签订的书面协议。以下是关于就业协议的核心要点:
性质
属于民事协议,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共同签署,是确立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
作用
作为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重要凭证;
为高校就业管理、编制就业方案及落户手续提供依据。
三方主体
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所在学校,明确三方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核心条款
基本信息 :毕业生身份、用人单位信息及学校派遣意见;
就业意向 :岗位名称、工作地点、入职时间等;
权利义务 :用人单位的接收条件、毕业生的报到要求等。
法律效力
属于意向性协议,不具备劳动合同的强制执行力。但协议签订后,双方需按约定履行。
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签订时间 :就业协议在入职前签订,劳动合同在用工后签订;
法律性质 :就业协议是民事协议,劳动合同是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合同;
内容范围 :就业协议包含学校派遣等三方权益,劳动合同仅规范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对毕业生
提前锁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
作为求职成功的初步证明;
保护劳动权益的重要凭证。
对用人单位
作为招聘计划和岗位安排的依据;
便于办理入职手续及社保缴纳。
对学校
用于统计就业率、制定就业方案。
仔细阅读条款 :注意报到时间、岗位要求等细节;
保留修改权 :部分条款可协商调整;
及时备案 :学校需将协议作为就业管理的重要材料。
通过以上要点,可全面了解就业协议的核心内容及作用,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