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信用增级是资产证券化中通过资产池自身结构优化提升信用等级的方法,主要特点在于不依赖外部担保,成本较低。以下是主要方式及特点:
定义
SPV(特殊目的载体)对购买的金融资产保留违约追索权,通常通过发起人担保或回购违约资产实现。
分类
完全追索权 :SPV可要求发起人全额补偿损失;
部分追索权 :仅追索超出担保金额的部分损失,常见于优先/次级结构中。
优缺点
优点:利用发起人财力增强信用,促使其提高服务标准;
缺点:评级机构评级不高于发起人信用等级,可能影响真实出售效力。
定义
将资产支持证券划分为优先级和次级(或多级)结构,优先级证券优先受偿,次级证券承担剩余风险。
运作方式
优先级证券优先获得本金和利息,次级证券在优先级证券受偿后承担损失;
次级证券可设计为可赎回或高息结构,吸引风险偏好投资者。
风险与收益
优先级证券信用等级较高,但收益率较低;
次级证券风险较高,但潜在收益也更高。
定义
由发起人设立的资金储备账户,用于弥补资产支持证券的本息差额,主要来源于基础资产收益与SPV净收入。
作用
作为第一层损失保护机制,提高优先级证券的信用等级,降低投资者风险。
资金来源
包括基础资产利差(净收入)和SPV自有资金。
定义
以价值高于债务本息的资产作为抵押,确保资产池覆盖债务风险。
优势
不依赖第三方担保,降低信用成本,同时增强投资者信心。
超额利差账户 :通过基础资产收益与债务成本之间的利差覆盖风险;
担保投资基金 :引入专业基金参与风险分担;
回购条款 :允许SPV在特定条件下回购资产。
内部信用增级通过结构设计和风险隔离实现信用提升,核心在于优化资产池风险分配。优先/次级结构和现金储备账户是主流方式,直接追索权和超额抵押则提供补充保障。选择具体方式需权衡成本、信用等级提升幅度及投资者风险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