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庐山大林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
“人间”指庐山脚下的平地村落,“芳菲”指盛开的花朵,此处借指春光。此句描绘了人间(平地)四月百花凋零的景象,暗示春天已过时令。2. “山寺桃花始盛开”
“山寺”指庐山香炉峰顶的大林寺,因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桃花开放时间较晚。此句与上句形成对比,突显山寺与平地的季节差异。3. “长恨春归无觅处”
诗人感叹春天逝去,似乎无处寻觅,表达对春光易逝的怅惘。4.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最后一语恍然大悟,原来春光并未消逝,而是转移到了山寺。 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因闲暇时漫游庐山而创作。诗中通过对比平地与山寺的桃花开放时间,隐喻人生境遇的哲思,被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语言质朴 :全诗用词简洁明快,如“芳菲尽”“始盛开”等,却蕴含深刻意境。- 意境深远 :通过自然现象(桃花开放时间差异)引发对生命循环、时光流逝的思考,具有普遍共鸣。- 禅宗思想 :隐含禅宗“顿悟”精神,春光“转入此中”暗示万物在特定环境下皆有定数。
作为山水诗的代表作,《大林寺桃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并称“王维诗佛,白居易诗仙”,共同推动了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