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光地产
2022年3月因短期流动性问题无法偿还41.66亿元到期债券,积极与国企、金融机构对接盘活资产。
中弘股份
2018年作为国内首支违约地产债,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多期债务无法兑付。
佳兆业
2019年与龙光地产类似,面临短期流动性危机,展开资产处置和融资协商。
超日集团
2014年“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无法兑付,打破公募债刚性兑付传统。
A企业(光伏行业)
2015年因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应收账款庞大导致违约,成为首例国企银行间市场债券违约。
中铁物资
2016年超短期融资券“15铁物资SCP004”到期未兑付,涉及168亿元债务。
东北特钢
2016年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未能兑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
中城建
2019年中期票据付息日违约,累计违约金额超136亿元,因控股权纠纷和债务诉讼导致资金紧张。
精功集团
2019年首次违约,金额10亿元,旗下上市公司因宏观去杠杆影响流动性紧张。
L公司
2017年连续两年无法偿还债券本息,触发回售条款,最终通过控股股东借款偿付。
行业风险 :光伏、建筑等行业受政策调控、市场需求波动影响较大。
财务杠杆过高 :多家企业依赖外部融资,债务规模庞大。
经营困境 :如控股权纠纷、业绩下滑导致现金流断裂。
以上案例反映了债券市场从刚性兑付到风险意识提升的演变过程,提示投资者需关注企业基本面和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