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在古代的含义,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诚实守信
作为儒家伦理核心概念,“信”强调言行一致、不欺不诈,是“仁”的重要实践要求。例如《论语》中孔子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明信用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信用与责任
儒家将“信”视为立国治国根本,主张统治者需通过信用建立社会秩序,民众则需履行承诺。
音讯与消息
在《太玄经》等典籍中,“信”可表示信息传递,如“阴信萌乎下”指阴爻代表消息萌发的初始阶段。
使者与通讯
指传递书信或消息的人,如《史记》中的“信臣”指忠诚的使者,《世说新语》记载谢玄收到紧急信件后默然应对的典故。
其他用法
包括“信物”(如信鸽传书)、“信仰”(如宗教信徒)等扩展含义。
“信”在古代是多维度的概念,既包含个人品德(诚实、守信),也涉及社会功能(信息传递、外交使者)。其内涵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中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