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医师考试课程设置因考试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基础综合科目 (20%)
包含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人文医学、卫生法规、预防医学等核心课程,侧重医学基础知识。
专业综合科目 (70%)
根据报考专业领域划分,例如: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
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预防医学等口腔科目;
公共卫生科目(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等)。
实践综合科目 (10%)
通过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操作等模块,考察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模拟真实诊疗场景。
基础科目 (40%)
临床: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
公共卫生:卫生法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专业科目 (60%)
临床: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预防医学。
基础科目 (35%)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针灸学、卫生法规。
专业科目 (65%)
西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医学伦理学、传染病学、中医经典。
公共卫生类 :需学习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考试内容与临床类有明显区分;
考试形式 :均包含病例分析、体格检查等实践环节,但侧重点不同(如中医类更注重辨证论治)。
建议考生根据报考类别,结合自身专业方向,系统复习相关课程,并通过模拟题和视频课程提升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