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体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定义与范围
包括唐以前诗歌、楚辞、乐府诗等,涵盖《诗经》《楚辞》《孔雀东南飞》等经典作品。 - 特殊体裁 :歌行(如《长恨歌》)、引、曲、呤等也归入古体诗。
特点
不受格律限制,句式灵活(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押韵较自由,可押平声或仄声韵,且平仄要求宽松;
篇幅长短不限,可独立成篇。
发展脉络
从《诗经》到楚辞,经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至唐代古风、新乐府,逐渐形成完整体系。
定义与范围
包括律诗和绝句,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裁。 - 形式 :五言律诗(如《登鹳雀楼》)、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如《静夜思》)、七言绝句等;
别称 :新诗(宋代以后称诗)。
特点
严格格律要求:字数固定(五言/七言)、句数规范(八句/四句)、平仄对仗严谨;
押韵规则:仅限平声韵,且通常押偶数句。
定义与范围
又称“诗余”“长短句”,由五言/七言诗发展而来,宋代盛极一时。 - 分类 :按字数分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按结构分单调(单段)和双调(两段)。
特点
语法灵活,可加衬字,使用口语化表达;
音乐性强,需配合乐谱演唱。
定义与范围
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曲代表形式,与词同属“诗余”。 - 形式 :小令(独立曲)、套数(连贯成套,至少两曲);
特点 :字数不固定,语言口语化,无宾白科介。
按字数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按音韵 :平声韵、仄声韵(含上、去、入声);
按发展阶段 :先秦古诗、楚辞、汉乐府、魏晋民歌、唐代古风等。
以上分类综合了音律、形式、发展历程等多维度,涵盖了中国古诗的主要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