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中的财务调整是确保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主要分为审计调整和会计调整两类,具体操作需遵循相关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以下是详细说明:
调整范围与原则
审计调整针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项目,需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确保调整后报表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调整方法
追溯调整法 :适用于会计政策变更,需按新政策调整相关项目(如将低值易耗品误记为管理费用)。
重编财务报表 :对多期财务报表影响较大的错报,需重新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
调整步骤
确定错报项目及金额,提出调账意见。
选择调整路径:
全部过程调整法 :假设未结转损益,按错误项目相反路径更正(如低值易耗品调整后补记固定资产)。
最终结果调整法 :根据项目对报表的实质影响调整,避免逐笔更正。
编制调整分录,经审计人员复核后实施。
调整范围
会计调整针对审计报告出具后发现的差错,需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调整原因及影响。
调整方法
分步调整 :
不涉及损益的事项 :直接调整相关科目(如差旅费多记)。
涉及损益的事项 :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调整期初留存收益。
编制调整分录 :
例如:少计提附加税500元,分录为:
$$借:主营业务税金 5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市建设税 500$$。
调整流程
审计人员出具调整建议,企业审核后编制调整分录。
调整分录需经财务负责人签字,调整后编制新的财务报表。
调整后财务报表需与审计报告保持一致。
时效性
事后审计需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处理跨期错报,避免直接调整历史数据。
期中审计可结合账期特点选择调整方法。
沟通与复核
调整过程中需与被审计单位及外部机构(如银行)沟通,确保调整分录准确。
调整后需进行复核,防止遗漏或重复调整。
后续改进
分析错报原因,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后续错报风险。
通过以上步骤,审计能够有效发现并纠正财务报表中的错误,保障财务信息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