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赋分制是一种将原始分数转换为等级分数的评分方式,主要应用于新高考改革中的选考科目。其核心特点是通过相对位置而非绝对分数评价学生表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等级划分
将考生按原始分数从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
A级 :15%(前15%)
B级 :35%(中间35%)
C级 :35%(中间35%)
D级 :13%(中间13%)
E级 :2%(后2%)
赋分区间
各等级对应固定分数区间(满分100分):
A级:100-86分
B级:85-71分
C级:70-56分
D级:55-41分
E级:40-30分
采用线性转换公式将原始分转换为等级分:
$$T = frac{(A - X)}{(X - a)} times (100 - B) + B$$
其中:
$T$ 为转换后的等级分
$X$ 为原始分
$A$ 为该等级原始分区间最高分
$a$ 为该等级原始分区间最低分
$B$ 为该等级赋分区间最高分(如A级为100分)
示例 :
若某考生原始分88分,所在等级原始分区间为[85,71],赋分区间为[85,71],则:
$$T = frac{(85 - 88)}{(88 - 85)} times (71 - 85) + 85 = 71$$
(此处因原始分在区间内,转换后分数保持不变)
极端值处理
若原始分处于等级区间边界(如最高分或最低分),可能采用线性插值或固定赋分规则。
科目差异
不同科目可能根据难度调整等级划分区间,例如数学可能将前15%对应更高分数段。
总成绩计算
语数外等主科以原始分计入总成绩;
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等选考科目以等级分计入总成绩。
赋分制通过相对排名将分数转换为等级分,既保留了成绩的区分度,又避免了原始分段带来的偏差。考生需关注本省《专业目录》中的等级分对照表,了解具体赋分规则。